闲话春秋之十一:公子哥平原君

12 04 2009年

平原君姓赵名胜,是赵惠文王的弟弟,其父亲是那个推行胡服骑射的赵主父。平原君“三去相、三復位”,前后相赵四十多年,历经惠文王和孝成王。和战国其他三公子一样,平原君也好养门客。不过,司马迁在“平原君虞卿列传”里,说他“喜宾客”,而没说他“好士”。喜宾客只是喜欢做东,那是连薛蟠都喜欢做的事,而好士是要眼力的。从平原君的事迹上来看,他基本上缺乏识别贤士的眼力。

毛遂自荐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。平原君有门客三千。当他要选二十个人和他一起到楚国去求兵救赵的时候,他选来选去,凑不足二十之数。这时,有个叫毛遂的自荐说:“听说您找不到第二十个人,就让我去吧。” 平原君问:“你在我这儿多久了?”“三年了。”毛遂答。平原君说:“贤士处世,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,锥尖立刻就显露出来。你在我这儿三年,而我不知道你,可见你的平庸。你算了吧。”毛遂道:“如果您早把我放口袋里,我早就脱颖而出了。我今天就是要请您把我放在口袋里。” 平原君听毛遂说的有理,于是带他同行。到达楚国后,平原君从日出到日落,口干舌燥一整天,没法说服楚王合从抗秦,而毛遂三言两语就搞定楚王,立功厥伟。毛遂这样的人物在其门下三年,平原君对之却一无所知,平原君之不识人可见一斑。由此而且可以知道,平原君平时不注意观察他的门客,也不注意给他们展示能力的机会。

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平原君的不识人。和平原君住在一个城里,有两位令远在魏国的信陵君都倾慕的贤士,一个是混迹于赌徒之间的毛公,一个是隐于卖浆者中的薛公。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之后,一得机会就去拜访此二人,和他们非常相得。平原君对此很不以为然。他对自己的妻子,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说:“我以前听说你弟弟天下无双,现在看来,他和博徒卖浆者搞在一起,简直就是个妄人。” 信陵君的姐姐把这话转告了弟弟。信陵君说:“我以前听说平原君是个贤人,所以负魏王而救赵国。但是平原君之游,只是豪举而已,不是为了求士。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听说了毛薛二公之贤,到了赵国,我害怕他们看不上而不见我,而平原君却因为我和他们相交而替我羞耻。看来平原君不是一个可交的人。”说完就打点行李要离开赵国。平原君听到信陵君这番话之后,赶紧过来诚恳道歉,这才留住了信陵君这个朋友。从这事上,还可以看出平原君门下的人要么就是嫉贤妒能之辈,要么就全是和平原君一样不能识人,否则怎么会没人向平原君举荐毛薛二位贤士呢?毛薛二公后来在关键问题上向信陵君建言,导致信陵君后来的救魏败秦之壮举。

平原君没什么主见,也没什么原则。有一次他的一个美妾在楼上笑话了一个跛子。那个跛子就找到平原君要求他杀掉那个美妾。平原君当面答应得很痛快,而在跛子走后,他笑着说:“这小子,居然因为我的美妾笑了一下就要我杀她,岂有此理。” 当他发现很多门客由于此事离开他的时候,为了挽回名声,他就真把美妾杀了,去向跛子赔罪。先是戏弄跛子,后来则矫情杀妾,平原君显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他的门客里也没人在此事上给他合理建议,可见他没有网罗到什么有识之士。

在国家大事上,平原君也是经常犯糊涂。

苏辙在《古史》里说:“赵胜倾身下士,以窃一时之声可耳,至于为国计虑,胜不知也。赵欲拒燕,有廉颇、赵奢不能用,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,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。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,赵豹知其不可,而胜贪取之。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,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。乃欲使之相危国、拒强秦,难矣哉!”

这段话里包含了两件大事。其一是,孝成王元年的时候,燕国封宋国人荣蚡为高阳君,要他带兵攻打赵国。作为相国的平原君,放着赵奢和廉颇这样的将领不用,却和赵王商量把赵国的五十七座城割给齐国,以换取齐国的田单来带赵国的兵驱燕。赵奢得知此事,找平原君详细理论,分析了田单不可能为赵所用的道理,并要求让自己带兵拒燕。但是平原君不听。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赵奢所言,田单打“旷日持久”之战,干耗燕赵二国。

另一件大事是,秦军攻打韩国的上党,上党守将冯亭为了移祸,要把上党献给赵国。平阳君赵豹知道不能收,而平原君却认为不用作战就能获得十七城,这样的好事不能拒绝。于是赵国收了上党。后来的论者普遍认为是平原君收受上党导致后来的长平之祸,及邯郸之围,司马迁还因此说平原君利令智昏。虽然收受上党是长平之祸的直接原因,但是不收受上党,秦国也是要打赵国的,只是打的时间会晚很多。所以我倒是不想责备平原君收上党之举。不过,平原君丝毫没有想到收上党必然会导致秦国攻赵,这就是他的没用之处,也是他门客没用之处。长平换将,平原君大概也是赞成的吧。

平原君好宾客,却不识士,又不识大体。冠他以公子哥,不算委屈他。


操作

文章信息

7篇回复 to “闲话春秋之十一:公子哥平原君”

12 04 2009年
古呆 (18:34:48) :

以平原君这么不知人,三千门客绝多是混吃的,这应该没疑问。但有二毛一薛,说明毕竟还有能人,根子在赵胜没有眼力。
三千人中,想必不会只有这三个人(千分之一的比例,可真是太高了)。不是毛遂急红了眼自己跳出来,而且有本事把赵胜说得没词儿了,他根本就不可能被启用。平时就没有一个人举荐过毛遂这样的人?我看未必。还是这句话:他“平时不注意观察他的门客,也不注意给他们展示能力的机会。”而且即使听到中肯的建议或推荐,也没有识力去接受(从不用赵奢之言可知)。你看毛薛二公的声名都传到信陵君那里了,说明能人的能力早就有所显露了,而且有的人已经是声名在外了,只有赵胜不知道而已。按说能人们可以另谋出路,但在那个时代也可能有些人出于忠字操守,不肯。由此可以推测,被无识的平原君埋没掉的人才,正不知有多少呢。

12 04 2009年
jxh (21:28:54) :

毛公和薛公不是平原君的门客。这两人没想出人头地,不另谋出路并不奇怪。这样的人物是要你诚心相交,他才会给你出谋划策的。赵国能人不少,只是未能善加使用,否则秦国要灭赵,不容易。

13 04 2009年
Stephen.Li (07:05:14) :

我看,其实公子哥周围大批“能人”,不过只係郭开之流,逗开心用的。

13 04 2009年
jxh (19:09:26) :

他的门客中有个名人,叫公孙龙,就是那个说白马非马的诡辩家。这种人最好送给敌国。:-)

13 04 2009年
古呆 (23:03:47) :

公孙龙是搞学问的,养着应该也是功德吧。
另外,解邯郸之围后,公孙龙认为平原君于此事无功(有见识不糊涂),建议他不要请封,毕竟算没有白吃他的吧。

14 04 2009年
Stephen.Li (02:35:12) :

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第六·淫词》公孙龙为赵国服务,的确适用于外交。

赵惠文王16年 ,时秦赵缔约互援互助“自今以来,秦之所欲为,赵助之;赵之所欲为,秦助之。”,秦出兵伐魏,赵却救魏。秦王不悦遣使斥赵王违约。

公孙龙建议也遣使斥秦,因为赵欲救魏,亦“赵之所欲”,秦却不助之,违约。

符合他的逻辑。他的“诡辩”可能完善丰富了古人思想,完善日后缔结条约逻辑条文。

那个时代的语言和逻辑并不完善,我们这个时代想当然错的东西,放在那个时代,未必算“狡辨”——因为那个年代缺乏我们这个时代的证据和相关条件。要不,儒家就不会在他面前理屈词穷而需要进行利诱(孔穿拜师事件)。

“诡辩”是阴阳家邹衍戴在公孙龙身上的帽子,他是这样反驳“及至烦文以相假,饰辞以相敦,巧譬以相移,引人使不得及其意,如此害大道。”邹早年学儒,这套辩驳方法也挺合儒家口味。在我们看来,不过等于无驳嘛,可古人认为邹胜一筹。

14 04 2009年
jxh (09:04:26) :

@古呆, Stephen.Li: 两位老大说的是。俺随手了。原意是说可以把公孙龙派到帝国去把敌人搞晕。

留言

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ode> <em> <i> <strike> <strong>

CAPTCHA Image
*